拆个盲盒遇“爱神”? 新型相亲受追捧!

2021-12-28 15:40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盲盒,时下年轻人的新“惊喜玩具”,藏在盒子里的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不同款式玩偶,每一轮能抽到谁不得而知,惊喜刺激让人上瘾。小到掌中小物,大到巨型手办,万物皆可盲盒。不仅如此,今年起“男女交友”也加入盲盒行列,且颇受欢迎,着实令人意外。

  解救“身患社恐”的你

  线下悄兴起 线上速风靡

  近段时间,短视频平台上常能刷到全国各地“脱单盲盒”夜市摆摊相关内容,且摊点多在年轻人集中区域出现。今年9月,在漳州大学城通鑫公寓入口处,也曾出现过类似摊点。简简单单的一张方桌上放置着红蓝两个置物箱,一旁还放着一沓便签纸,桌前几张A4纸上用马克笔写着“恋爱盲盒”“一元留一个、一元拿一个”。这留的和拿的就是参与者的个人信息。

  现场聚集的多是大学城学生,一名女同学正在桌前认真书写微信号,她轻松地说:“先拿个联系方式,过后也不一定会真的联系对方吧。”

  “我替舍友留个号码,希望他赶紧脱单。”正排队预备体验的吴同学笑着说,“一般是留电话或者是微信,也不留其他信息,一切都靠缘分。”

  记者还发现,针对“社恐重度患者”或是找不到此类摊位而又想参与的单身青年们,许多平台已开发出线上“脱单盲盒”系统,以满足更多人的参与需求。

  “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工作负重下的大部分青年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社交恐惧’心理,现实生活中遇见喜欢的人常‘开不了口’,他们更愿意由‘面对面社交’转向网络直接‘拓圈’。”漳州单身青年交友社群“Hi好巧”项目组工作人员何女士介绍道,近期,社群依托自身及公益“漳州相亲角”的线下会员基础,推出了漳州首个本土化“脱单交友盲盒”游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新型交友形式,为‘社恐人群’及一些生活圈子较小的单身人士提供更为便捷的脱单渠道。”

  据何女士介绍,其社群平台的线上盲盒中信息较为全面,一般含有参与者的年龄、星座、学历、职业、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择偶标准、联系方式、生活区域等信息。“填写完这些信息后把自己的纸条投出去,再抽取一个异性盲盒,如果抽到的异性符合自己的‘理想型’,便可通过联系方式与对方联系。”何女士说,“‘盲盒’一上线,就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欢迎,目前已有近千名单身用户参与。”

  终究得靠“奔现”验证

  交友新方式 “牵手”需谨慎

  “如果仅仅是一个电话号码,那我可能不会去尝试。”今年26岁的郭女士坦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挺难遇见“对的人”,但只凭一个联系方式,没有其他信息,还是较难信服。

  面对如此新鲜的交友方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看法。“交出一个电话或一个微信,其实也没什么损失,反而拓宽了交友渠道,让人生有了更多可能。”28岁单身青年韩先生表示自己愿意尝试。“当然如果通过盲盒能获取除了联系方式以外的更多信息,相信匹配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现在不是都挺担心信息泄露的吗?这样把信息填上网安全吗?”赵阿姨虽着急女儿的“终身大事”,却也对这“新鲜事物”持保留意见。

  “填写信息时要仔细了解提供服务的平台,确保安全可靠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法律人士则建议参与者参与活动时保持谨慎态度,注意个人信息保护。

  “‘脱单盲盒’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心理专家透露,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年轻人强烈的社交需求,“每种新鲜事物都有热度周期,但年轻人想收获友情和爱情,是永恒的命题。”专家指出,成年人应该具备基本的鉴别能力,也希望社会能为年轻人结交朋友创造或提供更多的非功利性平台及活动。

  “在我们社群平台上参与活动的单身人士,其信息填写均属自愿性质,抽取纸条时也会有对方有无在平台进行实名认证的提示,建议用户注意辨别,理性参与。”何女士提醒,“最终能否‘修成正果’,还得靠线下的真实交流接触。‘盲盒’只是提供了一种新渠道,线下仍有许多互动交友活动,能面对面交到更真实的朋友,期待单身人士勇于‘追爱’参与。”

  记者 李 伟

  责任编辑/刘贞 吴荣光 曾周岚 杨珺 美编/黄俊鸿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