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葭苴 守住记忆

来源:漳州新闻网      2022-07-26 17:44      编辑:郭斌

 
 

 

  这种用席草编织而成的袋子叫“葭苴”。过去在闽南农村,葭苴是一种常见的容器。因此,闽南有句俗语:“做乞食也要带葭苴本。”意思即便是乞讨也要带上必备的工具——葭苴。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提醒年轻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六七月,席草收获了,晾晒压平后便可用于编制葭苴。

  大寨村村民韩美珍说:“我学这种葭苴编织大概十二岁开始学,这我是我母亲教我的,我母亲也是她母亲教她的,就上一代传下一代这样,一代传一代,碾石墩大概学习半个月才不会摔倒,刚开始不会爬、不会碾就会跌倒,半个月的时间就不会摔倒了。”

  葭苴一般有这样几个步骤:起底、织角、编围、包边和剪余。

  “以前做葭苴就自己去天宝圩卖,后来小贩来拿,这在以前有在蒸饭,有在装菜籽,有在装药材,很多项功能。”韩美珍说。

  葭苴便利好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以前大寨村的女人们几乎都会这门手艺。如今各式各样时尚的袋子与精致的容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土气”的葭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历史的浪潮中颠簸。幸好,还有一双双手,想要把它捞起。现在,大寨中心小学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

  “学校的老师叫我去教这葭苴编织,教那些学生,”韩美珍自豪地告诉记者,“我把他们教会,一代传一代,学生们也很认真学,好几个会。”

  2022年6月30日,新一届毕业生从大寨中心小学毕业,他们将带着这门手艺升学。席草缠绕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为葭苴编织的传承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他们仿佛在指尖梭织着历史的纹理,用手在记忆。

记者 郭斌 郭宁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