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 一心为民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2-08-04 18:26 编辑:吕芙蓉热爱学习,参加革命,投身长泰社会主义建设,吴国珍——
对党忠诚 一心为民
⊙记者 许文彬 文/图

游客在吴国珍革命事迹展览馆了解吴国珍的生平
坐落于长泰区积山村的吴国珍革命事迹展览馆,屋顶的红砖早已在岁月的洗礼中黯然失色,但吴国珍的故事,却穿越历史的长河,历久弥新。
2021年9月,吴国珍的孙子吴信忠一行,将一个破旧的公文包送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手上。自此,吴国珍这位生在泉州、学在厦门、奋斗在漳州的革命志士一生奋斗的故事也被缓缓揭开。
弃笔从戎 投身武装斗争
在吴国珍革命事迹展览馆,大门两侧挂着一副他晚年所作的对联“家置宝书熟读活用 门朝南亩细作精耕”。长泰区委史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林冠福说,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吴国珍仍以读书为乐,他坚信读书可以改变世界。
吴国珍是泉州惠安县涂岭乡泗洲村人。1920年,20岁的吴国珍考入集美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并在校园里结识了陈伯达、罗扬才、谢景德等一批闽籍进步青年,一同探寻着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道路。
1926年春,从集美师范学校毕业后的吴国珍升读厦门大学,同年4月,在共产党员李松林介绍下,吴国珍在厦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厦大支部成立后发展的首批党员。1927年5月,因惠安城暴动而受到通缉的吴国珍辗转来到汉口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的工作。1927年7月下旬,吴国珍随叶挺部挺进南昌城,以11军24师政治部宣传科一等秘书的身份来到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任总指挥部秘书,主要参与暴动前后的策划工作,并负责各种文件的收集和发放等工作。
1930年10月下旬,根据组织的指示,吴国珍与陈平山、吴敦仁等同志在惠安、仙游、晋江交界开辟了“三坪游击区”,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
迁居漳州 不失党员本色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曾对吴国珍进行评价: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他的革命事迹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革命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林冠福看来,这是吴国珍同志一生的写照。
1958年,吴国珍所居住的泉州泗洲村兴建水库。为了国家的需要,吴国珍放弃家业,带着孩子和族亲来到漳州长泰开拓新事业。
林冠福介绍,吴国珍移居长泰后,克服种种困难,全心投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年过花甲还亲身参与十里农场、活盘水库、十里村高排渠、积山村氨水池、田仔自然村引水渠道、移民安置点等建设,并无私帮助群众,担任农场扫盲读书班教员,指导生产队开展农具翻新修理和改进,指导群众修建房屋及木工活等。“当时农场所用的大部分是深耕犁,时常断掉,吴国珍发现问题后,便根据耕牛的身材,为牛量身定做犁具,‘一牛配一犁’在当时还是比较大胆的尝试,但是经过改良后,犁具不仅很少再出现断裂的情况,牛在耕地时也更加省力。”林冠福说,通过吴国珍的技术革新,提升了生产队的工作效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他也因此深受乡民爱戴。
2019年,吴信忠、吴信龙、吴信平、吴信佳四兄弟聚在一起时,感叹爷爷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事迹却鲜有人知,便萌生了将故居改造成革命事迹展览馆的想法。在修缮改造的过程中,吴家兄弟的想法得到厦门、泉州、长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除了家中所保留的有关吴国珍的毕业证书、书信、选民证以及看过的书籍外,展览馆陆续收到由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泉州市委、惠安县委、泉港区委史志室等部门提供的珍贵史料,进一步丰富了吴国珍的生平事迹。
修葺故居 薪火代代相传
如今,退休后的吴信忠,每天起床便会来到吴国珍革命事迹展览馆打扫卫生,并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吴国珍的生平事迹。“过段时间,我打算把这个脸盆也拿到展览馆去陈列。”原来,吴信忠家中还保留一个在他读书时期,吴国珍带他去县城百货公司挑选的搪瓷脸盆。当时,吴国珍特意挑选了一个印有南湖革命纪念船的脸盆作为升学礼物送给吴信忠。“爷爷当初送给我这个脸盆,便是告诫我,要将共产党人勤劳、智慧、坚毅的品质,一代代薪火相传下去。”
“当时说到修缮爷爷的故居并改成展览馆,家里人都很支持。”在吴信龙看来,这是良好家风的传承,“我们兄弟几个从小是听着爷爷的革命事迹长大,我们也把这些事迹讲给子孙后代听,他们也深受影响。”吴信龙的儿子吴晋君便是其中的一员。去年8月,吴晋君所在的单位来到吴国珍革命事迹展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吴晋君自然而然地当起了宣讲员。“入党是一种信仰。我想沿着曾祖父走过的革命道路继续前行,真心实意服务群众。”吴晋君说,“虽然不曾见过曾祖父,但我是听着他的故事、看着那一张张泛黄的档案成长起来的,我将接好父辈们的接力棒,将曾祖父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有不少来参观过的游客,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次过来参观,并给他们的孩子讲着我爷爷的故事,爷爷的故事将会一直流传下去,我们所做的一切没有白费。”望着展览馆内吴国珍的铜像,吴信忠感慨道。
责任编辑/程 琳 周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