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文化“赋能” 产业“输血”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2-08-05 10:02      编辑:吴颖芳

东山县古港村深耕文化底蕴的“厚劲”,攒足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赋能” 产业“输血”

  ⊙朱春燕 陈曦 朱斌 林博俊 文/图

  古港村推进全村渔业经济发展

  走进东山县古港村,蔚为大观的家庙、沧桑古朴的村落小巷、西式风情的南洋建筑,无一不蕴藏着古港浓厚的文化魅力。“石板留苔迹,灰砖刻旧痕”,这里的一景一物都与“故事”相关。

  在这群历史的“老人”里,有不少藏匿在“新装”下的“老顽童”,他们骨子里是数百年的明清底蕴,却以南洋番仔房的“新包装”展示于人前。“骑楼”优雅细致的外墙雕塑还带着些斑驳的痕迹,仿佛向世人娓娓道来当年“下南洋”的热潮。今年已经87岁的古港村民叶炉发是“南洋风”历史的见证者之一,他告诉笔者,当时番仔对生活品质已经颇有讲究了,建筑里的每个细微之处都“暗藏玄机”。

  “这个建筑有一个特点,他的梁柱近百年了依然完好,柱子上添加的贝壳,可以让柱子更坚硬牢固。”叶炉发说,这些贝壳是在海边捡来的,经过淘洗再粘贴上去的,有特色。

  张氏家庙“慎终追远”,石龟庙“吃古港,放林步”,兴鼓寺“龙峰保障”……古港村的每一处“历史”都如同一位老人在低声吟唱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古调。近年来,古港村加大了对“古文化”的保护修缮力度,“以文载道,以文聚力”,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产业,让文化真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而产业则为乡村振兴“输血”。近年来,古港村通过不断优化结构,推进水产品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海蛎、鲍鱼育苗、南美白对虾基地养殖,推进全村渔业经济发展,形成海上、岸上齐步走模式,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海上,古港村的石头海蛎远近闻名。养殖海蛎是当地渔民致富的好路子,洁净的水质,适宜的温度盐度以及丰富的基础饵料,让这里养殖的海蛎肥美可口。再过两个月就是海蛎最为鲜美的季节了,也是村民最期盼的丰收季了,海蛎因其营养价值高,颇受消费者喜爱。

  养殖户叶连福这两三年和别人一起承包了270多亩海域养殖海蛎,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岸上,致富希望也在这里孕育而生。养殖池里实行“轮作模式”,实现“一方池子,两份收益”,助力村民增收。

  “我这里有60多池,冬天是养鲍鱼,夏天就养虾,如果遇上好年头,一年可以赚二三十万元。”古港村民张国顺说。

  如今的古港村,深耕文化底蕴的“厚劲”,攒足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邓文忠 陈 岩 吴辉煌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