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木偶戏

来源:漳州新闻网      2023-02-01 09:48      编辑:吕芙蓉
 

  ⊙陈建赐

  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漳州布袋戏是通过“家传父教,师徒受业”的薪传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般是儿子或徒弟满师之后,大都由其自行组团谋生,所以传授虽然是一对一,但并不是单传,徒弟可以收很多,收一个徒弟就意味着增加一个班,有的则把儿子交给他人调教,最后衣钵也不一定传给儿子。如“福春派”第二代掌门人杨月司先后收徒10人,70余岁时传给徒弟洪和尚。他另一位与洪和尚同辈的高徒杨红鲳却另立门户,共收徒7人,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杨高金和杨暹水。从此,杨家进入世代相传,成为漳浦县佛昙镇著名木偶世家。杨高金16岁学艺,有戏状元之美称。杨胜十岁时随父杨高金学艺,担任二手,14岁出师,被“金福春”班聘为主演,闽南各地亲切称他为“孩子头手”,因他在杨氏家族中排“全”字辈,故后来自行组班时叫“全福春”。与杨胜同时代的郑福来、陈南田也是从师学艺,勤学苦练。他们三人成为近现代漳州布袋戏的“三巨头”。

  解放后,这种父业子继的现象已逐步被打破,流行师带徒。杨胜、陈南田等人希望有的子女去读大学,跳龙门。杨胜的大儿子考上大学,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二儿子杨烽,随父学艺,后来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布袋戏青年艺术家,集编、导、演于一身。杨烽从小就对布袋戏情有独钟,他的学艺还有一段小插曲。1962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著名木偶艺术家、编导虞哲光到漳州创作反映杨胜艺术生涯的电影剧本《掌上春秋》(正式投拍后改为《掌中戏》)。杨胜提出让杨烽跟自己到上海拍电影,上级领导没有同意,因为当时的杨烽不满十岁,还在读小学。在杨胜的坚持下,杨烽被允许成为一个小助手,跟他父亲表演一组镜头,并从此辍学,在父亲身边学艺,干上布袋戏这个行业。杨胜过世后,杨烽带着两个弟弟杨辉、杨煌和自己的女儿杨燮铮继承了父辈的事业。现在杨家这个漳州最负盛名的木偶世家,从杨乌仙起已连续六代,传承了近二百年。杨胜两个小儿子和孙女已定居欧洲和美国,各自组建了自己的木偶剧团,向世界传播着漳州布袋戏的艺术和杨家的独特风格。陈南田的儿子陈锦堂在初中毕业后,被陈南田带到身边学艺。陈锦堂在其父亲调教下,也当上主演。由于陈锦堂有一定文化基础,并到过省艺校进修,很快就成为一名导演。他执导的《狗腿子的传说》,于1992年9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获得导演奖。与他同辈被誉为“布袋戏之家”的还有庄陈华、朱亚来、许丽娜等。在众多的民间职业剧团中,也有不少父子(女)团、祖孙团。许多挚爱布袋戏事业的父母都送孩子来学艺,以期继承自己的衣钵。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是不负所望,成为“新生代”的代表,较突出的有庄陈华的女儿庄晏红,她于1979年考入福建省艺校漳州木偶班,毕业后留在漳州木偶剧团工作。17岁的庄晏红于1986年随剧团参加首届泉州国际木偶节,她在《大名府》一剧中表演“打花鼓”,在两把鼓槌柄上加上长穗子,挥舞起来的穗子把打花鼓的木偶扮得更加婀娜多姿,别具一格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国人民画报的摄影记者特意邀她拍了彩色剧照。演出结束后,前来观看演出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握着庄晏红的手说:你们的节目演得这么美绝,想不到演员竟然是这样年轻,真了不起。长大后的庄晏红学有所成,能唱会说、能演会导,曾多次参加出国访问和会演得奖。1996年6月,她被任命为剧团副团长,是最年轻的第一位女副团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全国艺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即从个别传授——师带徒的方式进入集体施教、开办艺术中专的方式。杨胜从中国木偶剧院返回漳州艺校任教。漳州艺校(中专)自1958年开办到1961年9月,设置三届木偶班,共招生毕业33人。这是布袋戏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政府举办、最大规模的培训,成才率也是最高的。1959年北京举办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成果展览会,福建省教育厅组织了漳州艺校的学生陈汉青、郑如锷、许丽娜等三人前往现场表演。1961年3月,龙溪专区木偶剧团参加全国巡回演出,分配到剧团工作的毕业生均随团参加表演。1963年9月,年仅十几岁的庄陈华、朱亚来作为中国福建木偶剧团的成员随同师辈一起出访印尼。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更是担负起出国、会演以及业务演出的重担。漳州艺校毕业生庄陈华、朱亚来、许丽娜、郑如锷、陈炎森、黄浦、郑豆粒、蔡水莲、蔡伯惠

  等人屡屡获奖,有的则成为老师,担负起培养新人的任务。

  建立漳州布袋戏艺术教育现代体系第一人当推杨胜。在艺校教木偶班的学生练基本功时,杨胜没有完全采用父辈传给他的“土办法”,而是琢磨出一套科学的办法。如“挽食指”,他向学生说明这个动作规范化的标准,首先要求做到“正”和“直”,这个基本功称为“十字法”。他让学生靠着台面练“拆指”(或叫“劈指”),直到食指同手臂垂直,大拇指与其他三个指头也保持着同一水平线,两者构成一个“十”字。

  他指出要演好布袋戏,必须做到“稳”、“准”、“活”三个字。“稳”就是要“手不抖”,才能形不变;“准”就是要真实,力求以假乱真;“活”就是要运用自如,才能达到“形神兼备”。他把这些宝贵经验贯彻到教学中去,既有严格的标准,也有科学的方法。他还要求学生加强了腕功、臂功和腰功的锻炼等,并按手指功、武打、文功、特技等进度,进行循序渐进教学。

  对表演基本功,杨胜归纳为“起霸”、“趟马”、“文点绛”、“武点绛”、“耍肩”以及“长刀长枪对战”、“短刀长枪对战”、“空手对打”等系列项目,每个动作都有准确的基本要求和戏偶的表演方法,然后请人用文字把分解动作记录下来,编成了布袋表演的初级教程,然后在以戏教戏中逐步完善和提高。杨胜每天早晨都要陪学生练早功,学生的基本功达到一定要求后,才进入以戏教戏,他并不要求学生要依样画葫芦,单纯模仿,而是从讲戏入手,进行角色分析,然后根据木偶的表演特点作示范。由于他的教学方法科学,而且深入浅出,所以学生进步很快。他曾谆谆教诲学生:“布袋木偶表演艺术不是一味模仿戏曲,也不是一味模仿我,只有你们超越我,那才是对布袋木偶表演艺术的贡献。”在漳州特别是漳浦,大家都亲切尊称他为杨教授。

  “文革”后,由于人才匮乏,福建省文化局拟议在漳州筹建一所木偶学校,因选址有争论未果,故先由木偶剧团办起学员班。1980年5月,福建省艺校龙溪木偶班正式开办,二十多年来先后招生103人(表演专业55人,器乐16人,木偶制作32人)现在,木偶班已建有新的校舍,并在总结和吸收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越办越好。受文化部教育司和福建省艺校的委托,木偶班主任吴光亮执笔撰写了全国中等艺术学校木偶表演、木偶制作专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于1995年5月在河南洛阳举办了“全国中等学校戏剧、戏曲、木偶、杂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论证暨研讨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中等艺术学校领导、艺术教育专家对此进行认真讨论并认可,这是布袋戏艺术教学第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性纲要。木偶班已在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了各种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案,并增加了声乐、外语等课程。1998级、1999级的学生在毕业汇报演出时,娴熟地应用英语配音演出《雷万春打虎》。这又是一种飞跃,为漳州布袋戏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福建省文化厅已明确全省布袋木偶戏的培训基地就设在漳州,2003年开始试办大专班。

  漳州布袋戏植根于民间,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艺术,各种层次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看点。布袋戏对少年儿童又特别具有吸引力,孩子们不仅爱看,而且总希望自己能套上木偶玩玩。所以,漳州市业余的少儿木偶活动非常活跃。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木偶大师杨胜首先帮助漳州市巷口中心小学成立了红领巾木偶剧团,亲自辅导木偶兴趣小组的学生。徐竹初在漳州一中读初中时,就对雕刻木偶头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与林兆熊、林俊龙等人成立了布袋戏兴趣小组,排演了童话剧《大冬瓜》等剧目。1956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此来漳拍摄专题片《少年雕刻家》,编入《少先队》第三号。徐竹初把他的作品——《桃花搭渡》中的旦、丑两个木偶,托摄影组带往北京,转送给毛主席。

  漳州市木偶剧团始终把服务少儿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创作、排演了许多反映少年儿童优良品德的现代戏和课本剧,如《少年英雄赖宁》、《我爱国旗》、《狼来了》等,并经常组织小分队,拉着服装道具送戏到校园。他们的足迹遍及漳州市、县和偏远的农村以及上海等大城市的学校校园,这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少年儿童对布袋戏的兴趣,进一步扩大了观众面,而且对培养布袋戏接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985年,杨烽再次帮助漳州市巷口中心小学恢复建立红领巾木偶剧团。同年,由原漳州市第一、第二实验小学,四中、侨中和地区、市幼儿园等六个演出队组成的漳州市儿童木偶艺术团正式成立。从此,少儿木偶表演活动在市区小学校园里蓬勃开展起来,尤以巷口中心小学最为红火。该校至今已创作、演出20多个剧目,1991年10月参加文化部少儿司在漳州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幼儿木偶调演,他们表演的《武松打虎》等四个剧目获得16个奖,名列参赛各队之首;由市木偶班创作、导演和辅导的《少年英雄赖宁》获表演一等奖。1993年5月6日,漳州市儿童木偶艺术团参加福建省文化厅组织的“少儿杂技、木偶艺术团”,赴港参加“富士杯国际儿童文艺节”演出,引起轰动。同年12月19日,该团受文化部委派,以“中国蒲公英木偶剧团”名义赴港参加儿童文化艺术交流演出。至今,漳州已有十多批200多名布袋戏的小演员(学生)走出校门,播种在各行业之中。

  福建省艺术学校龙溪(漳州)木偶班自成立以来,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布袋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把辅导少儿业余活动作为己任,先后为省内外开办幼儿木偶表演师资培训班11期,向500多位幼儿园老师传授了布袋戏表演的基本功和卡通木偶制作技术。木偶班的老师亲自编戏、讲课和辅导孩子们排戏,曾多次在全国、福建省少儿文艺会演中获得辅导奖和组织奖等荣誉。(以上图片由漳州木偶剧团提供)

  木偶表演大师杨胜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