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圣杯屿水下考古文物在漳州露真容

来源:闽南日报      2022-09-29 15:42      编辑:沈小琴

  闽南日报【视觉漳州】2022.9.28版面

  如果不是一场名震全国的水下考古,圣杯屿这个名字,还只是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杏仔村东南部海面上,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岛礁。而如今,圣杯屿这片海域作为元代海船遗址,成为见证几个世纪之前海运盛景的关键所在。

  古时,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汇处。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元代船只,乘风破浪在圣杯屿海域时沉没,从此深埋海底。700多年后,经过文物考古人员多年不懈地探测、发掘,商船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船上的瓷器“真容”重现世人面前。

  

  市民欣赏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的龙泉窑青瓷瓷器

  市民在欣赏元龙泉窑青釉印花瓷盘

  穿越七百年的古今相遇

  9月21日,“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在漳州市博物馆开展。

  碗、盏、盘、高足杯、香炉……约320件来自古雷圣杯屿海域沉船中的龙泉窑瓷器,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样子呈现在眼前。

  龙泉窑青瓷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符号之一。漳州古雷圣杯屿海船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元代海船遗址,出水瓷器不乏精品,研究价值高,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高峰期—元代中晚期海上贸易的典型代表。在此前的调查阶段,已采集近700件标本,均为龙泉窑瓷器,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22年,漳州古雷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考古发掘计划。9月,圣杯屿水下考古正式开始发掘提取文物。

  数百年前的瓷器展露真容

  元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瓷盘

  两件折沿瓷碟只有成年人手掌大,位于左侧的“双鱼洗”,内底模印两条游鱼,画面右侧的“洗”,内底的游鱼则被胎体取代。

在高足杯(右)的外腹口沿下,清晰地看到5条横线贯穿周遭,再加3道类似音符的短斜线点缀,“五线谱纹”成了人们对此类纹样的通俗称谓。

  在此次水下考古成果展中,从精巧的“双鱼洗”到灵动的“五线谱”高足杯,再到“百花绽放”的印花瓷盘,每一件初看平平无奇的龙泉窑青瓷瓷器中,蕴藏着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也向我们描绘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

  当“五线谱”出现在元代龙泉窑青瓷上,几个世纪前的审美意趣被刻画进文物,彰显着文明的厚重与隽永。元龙泉窑青釉印花高足杯,外腹口沿下,5条横线贯穿周遭,再加3道类似音符的短斜线点缀,形神相似,“五线谱纹”成了人们对此类纹样的通俗称谓。这一技法也成了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遗址的时代标签。

  如果说“五线谱纹”走写意路线,那么花纹装扮龙泉瓷则更需写实。绽放的小菊花,“盛开”在瓷碗内底部。不同于宋代龙泉瓷造型古朴端庄、青翠釉层少有装饰、审美意趣追求简约雅致,这些绽放的小花,反映出元代审美向世俗化、生活化的变迁。

  

  龙泉窑青釉印花瓷碗、盘

 

印花花纹清晰可见

  并排而列的两件龙泉窑青釉折沿瓷碟,只有成年人手掌大,敞口、折沿、弧壁、圈足。其中的“双鱼洗”,内底模印两条游鱼,是古雷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出水的精品器物之一。与它同款的另一件“洗”,内底的游鱼被胎体取代。由于元代龙泉窑为实现批量生产以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多采用叠烧工艺,上层器物圈足和下层器物内底,常常刮掉釉料,以此防止粘连。留下的这枚砖红色斑点,在专家看来正是700年前元代外销瓷的时代印记。

  而一些体型偏大的瓷盘,在一堆碗碟中显得格外醒目。因为在元代,龙泉窑外销迎来鼎盛时期,窑厂开始有意识地根据海外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偏好来生产定制瓷器,比如受到西亚中东围坐吃饭的习俗影响,远销到中东地区形体硕大的盘、碗,成了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专家表示,这个时期的龙泉窑在中国外销瓷器中所占比例,在环印度洋地区达到80%—90%,在东亚东南亚地区达到50%—60%,深受海外使用地民众的喜爱。

 

 

  数百年前的瓷器展露真容

  市民在欣赏瓷器

市民通过水下考古设备陈列、图片展示等了解水下考古勘测、打捞等工作

  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队成员为市民讲解

  或许这些杯盘碗碟们自己也想不到,在海底沉睡数百年后,一觉醒来,竟从商品变身成了文物,担当起历史讲解的角色。我们有幸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相遇,并开启穿越古今的对话,套用一句俗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张旭 文/图)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