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你怎么过?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3-02-06 11:04 编辑:郭宁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亦称“上元节”。如果说,春节是过年的开始,那么,元宵节则代表过年的结束。过完元宵,大家也正式投入新一年的人生征程。是以,人们会用最热闹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天:观花灯、猜灯谜、放爆竹、吃汤圆、舞龙、舞狮……本期一起来聊聊:
元宵节,你怎么过?
长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林延延:金盏银花灯 馥郁“沁”元宵

“冰为肌骨玉为容,时有天香散远风。”过年时,水仙一直是漳州人必不可少的“桌宠”。
小时候淘气,常常揪着家中的水仙花玩,一片片地撕扯。那时,母亲看不惯我辣手摧花,便教了我一个“玩”水仙的办法:将油放入水仙花的“小碗”中(即黄色的花心部分),加入一根棉线或是灯芯草,放入水中,待水仙花在水中漂稳时,用火点燃,这样,独特的水仙花灯“金盏银台”就做成了,这也是我童年里一段乐此不疲的游戏。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工作、结婚、生子,我离开了家,母亲也去世了。孩子长大以后,我才闲下来些,开始读些藏书。
恰逢冬日,又是水仙花的季节了。打开了1980年漳州市文联出版的《水仙花志》,读到:“春节期间,孩子们最是喜爱观赏水仙花灯。”又唤醒了我童年的回忆。原来这是漳州本地的民俗,并不是我一人独有的记忆,如今,却很少看见了。
正所谓正月十五,看花灯。这个节日里,我再次点燃了这盏水仙花灯。这次,我把女儿也叫到身边,将方法细细讲给她听。做成之后,浮光流转,精致而美丽,她如获至宝,马上晒到了朋友圈。她说,这样美丽的风俗不该被忘记。
透明的容器里,水仙花灯顺着水飘荡着,我看着黄白相间的星星点点,把对亲人的追思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一一寄托。
☉记者 林昕蓉 文/图
厦门某企业职员 蔡丽红:龙艺,过年的重头戏
每一个平和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龙艺的影子。在平和小溪镇,过年的重头戏绝对不是除夕围炉,而是正月十五晚上的龙艺闹元宵活动。
这天晚上,也是平和县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小溪镇甚至周边乡镇的人们都会早早吃过晚饭,然后涌向龙艺即将经过的道路两旁守候。等龙艺浩浩荡荡经过时,两旁还会燃放烟花爆竹,过年的氛围一下子被推到了最高潮。
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和装饰类似于传统“舞龙”,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装饰而成,每块艺板上站一位5至8岁少女或少男,全部按戏曲人物打扮,称 “艺旦”。记得小时候,我和从小一块长大的表姐,最羡慕的就是站在艺板上装扮靓丽的“艺旦”。那个时候我们痴迷《新白娘子传奇》《神雕侠侣》等一系列古装剧,梦想着能像剧中的人物一样拥有古装的美丽扮相。在龙艺上当“艺旦”,无疑就成为实现我们“梦想”的最好办法。不知道哀求了多少次,父亲终于同意让我上去当“艺旦”,并且帮我去报名。不料,父亲回来告诉我,当“艺旦”是有年龄要求的,而我已经超龄了……因为这个童年时的遗憾,长大后的我每次看龙艺,还是会羡慕上面站着的小娘子、小公子。
大学毕业后留在厦门工作的我,每年元宵节不一定能回到家乡,因此也一次次错过了龙艺闹元宵活动。但只要在平和,我一定会跟家人一起,早早守候在大路两旁,就像小时候那样,守候着那份热闹和年味。
☉记者 杨婉真 整理
龙门天下 李先生:蚵仔面线兜 好人来相交
闽南地区有句谚语:“蚵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蚵仔面线兜”也就是海蛎面线糊,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在元宵节这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海蛎面线糊,这一年和自己交往的人都会是善良好相处的人。
记得奶奶还在世时,到了元宵节这天,母亲把各种美味佳肴做好后,奶奶总会接过母亲的围裙,亲自下厨做一碗“蚵仔面线兜”。当时总听奶奶说,“蚵仔面线兜”看似简单做法却也十分讲究,先将面线放进沸水煮好后,再将裹上地瓜粉的海蛎小心放入锅中,诀窍在于要等到海蛎裹的地瓜粉凝固变透明才能翻动,出锅后撒上葱油和些许胡椒粉,这样便大功告成了。
吃“蚵仔面线兜”时也讲究仪式感,在吃之前,父亲总会振振有词重复念叨“蚵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然后陆续将其盛入碗中,开始享用,一碗下肚十分暖胃。我曾问过奶奶和邻家的长辈,这句谚语有何来历,却无从考究,只知道这句谚语很早之前便代代相传。
步入社会之后,慢慢懂得了这句谚语的深意,它不仅是一种与人交往的美好祝愿,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要交到好人,自己也要与人为善。特别是后来从事房产中介工作,这句谚语时常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告诫我做事不能心存侥幸,要真诚对待每个客户,这样客户也会以诚相待。从业多年,我的不少新客源都是老客户介绍过来的,想到此处我便心怀感激。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家门店的店长,经常要对下属进行业务培训,除了专业的课程之外,为人处世这块也必不可少。去年夏天,店里招进一个安徽小伙子,今年正月初八他便赶回漳州上班,我特地将他带到家里过元宵,请他吃上一碗“蚵仔面线兜”,希望新的一年,他能交上好客户,通过店里的平台和自己的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
☉记者 许文彬 整理
林前村村民 林俊伟:奇特泼水节“走水尪”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九湖镇林前村人。每年元宵节,我们村一年一度的伽蓝王巡社庆典便会如期举行。庆典活动中,从明朝一直延续至今的“走水尪”(又称汉族泼水节),不仅是村民最期待的环节,也是我从小到大最爱看的表演。
正月十四的凌晨,村里的关帝庙早早就热闹起来。当年新婚或刚成年的小伙子作为福首“头家”,都要聚集在这里。今年,我作为新婚男性,有幸参与其中。我们这些被提前选中的年轻男性,先要聚集在关帝庙和伽蓝王庙前,焚香、摆上供品、祭拜神灵,并将关帝、哪吒、观音菩萨、玄天上帝和伽蓝王的神像从庙里“请”到神轿。
正月十五中午,便迎来整个庆典最欢腾的时刻。福首“头家”们将伽蓝王神像抬至村头赐霖溪畔,在岸上焚香祭拜后,抬着神像沿小路飙到河边,在一阵阵锣鼓喧天的加持中,我们与伽蓝王神像一起跃入河中,岸边的人们见状也纷纷冲入水中,朝着神像泼水。人神共浴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直到对岸守候的“尪头家”接过神像,沿着河岸绕圈来回奔跑,最后神像被大家簇拥着送回伽蓝王庙里。
小时候,我听祖辈们说,这个活动相传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为安抚当地的畲民,将汉族佛教道教中的“抬神像巡游”活动与畲民的泼水节合二为一,发展为如今的“走水尪”。通过这种方式,寓意前一年的浊气和不吉已随流水远逝,更为新的一年祈求幸福吉祥。
☉记者 李润 文 陈彦昀 图
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陈先生:迎祥纳吉 “穿灯脚”咯
说起我的家乡漳浦竹屿盐场,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一项盛大的习俗活动,那便是“穿灯脚”。
穿灯脚对于外地人来讲可能有些陌生,这项习俗在漳浦却分布甚广,除了我们竹屿这边,湖西、佛昙、赤湖等地也都有类似的做法。听家里的长辈讲,这项习俗由来已久,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入漳时从中原地区引入的,一直流传至今。
穿灯脚的主角是女性,我们男的只能充当看客,连陪同的权利都没有。元宵节当天,宗族里新婚或者新得子的妇女会被召集在祖祠里,大家穿着喜庆洋洋的衣服,有的手里拿着包红纸带叶的甘蔗,有的则抱着新添的男娃。各自在婆婆或者其他女性长辈的陪同下,从祖祠大堂的灯棚下穿灯而过,陪同的老人嘴里会念叨着几句吉祥语祝福她们,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据说甘蔗寓意未来的日子跟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还甜。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阿嫲去参加穿灯脚,小孩子是最喜欢热闹的,大家三五成群地在里面追逐玩耍、互相打闹,玩得不亦乐乎。随着时间推移,转眼已是而立之时,毕业工作后,基本上每年正月初六就回去上班,很少再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回想起来总是很怀念,毕竟那是童年的回忆,也是对家的一种思念。去年我刚结婚,今年春节跟单位领导提前请假,为的就是带着媳妇参加这次活动,让她感受一下我们闽南氛围,争取早日给家里添丁。
☉记者 王炜艺 整理
漳州古城居民 林女士:猜灯谜 找回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每到元宵节,中山公园附近总是特别热闹。除了造型各异的花灯展,还有精彩的灯谜活动。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灯谜就悬挂在中山公园门口的广场上,既装点了节日氛围,也传承传统文化。
我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灯谜爱好者。他总会带我们上街去参加灯谜活动。猜灯谜时,他总会先看看,细细念一遍后再想一想,想到谜底后,再耐心跟我们讲解。
犹记得10岁那年,为了鼓励我们,父亲在家自己动手,创作“儿童版”灯谜,让我和姐姐召集邻居家小朋友来猜,猜对了有糖果。我和姐姐齐上阵,提前几天帮父亲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如剪红纸、写谜面等。那年因为有了父亲的灯谜,多了几分趣味,几分欢乐。
如今,步入中年的我,很少参与灯谜活动了。听母亲说,这么多年来,父亲依旧十分热衷猜灯谜,家附近举办的灯谜活动总会有他的身影。今年趁着周末,我和姐姐陪着父亲参加了社区举办的灯谜会。当天上午,在五彩缤纷的灯笼映衬下,父亲和手里的灯谜“较起了劲”。活动才进行了十几分钟,我们便猜中了四条灯谜。看着父亲因猜中灯谜而雀跃,儿时的欢乐记忆也被一点点唤醒。
☉记者 王琳雅 整理
责任编辑/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