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闽南文化 共绘两岸交流“同心圆”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3-02-21 09:53 编辑:俞映云核心提示
“持续探索漳台融合发展新路,开展100场对台交流活动,全市新批办台资企业项目90个,海峡两岸最大的石化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投入商业运营。”
“坚持以通促融,实施新一轮漳台产业合作计划。”“坚持以惠促融,积极推进‘台湾小镇’和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坚持以情促融,加大对台交流基地建设力度。”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擦亮漳州海洋文化名片。”“深入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
……
漳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对台文化交流优势。今年“两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闽南文化、漳台交流给予了关注,并作出安排和部署。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闽南文化保护传承”“深化漳台交流”积极建言献策。

海峡两岸共度“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记者 游斐渊 摄
市政协委员、市台联会长、市台盟主委 方丽云:
活化漳州涉台文物 唤醒迁台共同记忆

涉台文物是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人同根、文同源”的历史见证。我市现有涉台文物306处,重点涉台文物有88处,为全省之最。
目前我市涉台文物研究水平较低,对涉台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展示和传播做得还不够,同时,反映海峡两岸历史渊源的文献资料和生产生活实物资料消逝速度加快,抢救和征集工作十分紧迫。在当前两岸关系的背景下,我们应让这些涉台资源充分活化,唤醒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少年根脉意识、祖地意识,增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从而促进漳台进一步融合发展。
我建议,加快出台涉台文物保护办法,进一步提升涉台文物史迹保护层次,在多年来已实施的大批量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再次实施一批亟须抢救的且对当前两岸关系影响较大的涉台文物保护工程,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涉台文物保护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编制全市涉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分步实施计划。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涉台文物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予以支持。要有计划地深入挖掘和保护反映两岸渊源的文化、习俗、传统工艺、传统产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开辟涉台文物交流窗口,通过名城保护,带动涉台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同时,有重点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专题性展览,进一步整合我市目前众多能反映两岸关系,尤其是漳台关系的专题博物馆等资源,积极探索更具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鲜活性的展示方式。此外,要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文物史迹和历史名人优势,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加强两岸交流互访,将学术研究与现实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漳台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的繁荣。
☉记者 陈细慧 文/供图
市人大代表、台盟盟员、漳浦县大南坂镇综治信访办公室主任 黄晓燕:
打造精品路线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作为一名台胞,我觉得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增进文化认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此,我建议:打造精品路线,力争早日开通漳台航线。建议各县区整合寻根谒祖、宗教朝圣、名人故里、文化交流、对台贸易等对台旅游资源,精心培育漳台海峡旅游品牌,开辟对台旅游精品线路,向上争取,尽早开通对台旅游直航(如漳州港、东山港),让基层交流更为便捷、广泛。
积极发挥定居大陆的台胞力量,依托宗亲互动,探亲之旅,向岛内亲朋好友介绍真实的大陆。完善祖地宗祠修缮、族谱修订,打造祖地根脉旅游路线的同时,培养一批具备闽台文化知识、熟悉台湾民情、精通闽南语的导游队伍,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化亲情乡情延续。
除此之外,我们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交流新模式。如开发更多适用漳台两地交流的App及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广泛邀请我市知名博主和网红助推宣传漳州等,使台胞能够体验大陆真实文化风貌及社会风尚。
☉记者 林昕蓉 文 严 洁 图
市人大代表、漳州市东森信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宇钲:
以情促融 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家族有根,宗亲有脉,同根同祖,两岸一家。”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且资源禀赋优越,人文积淀深厚。
我建议我们应该运用好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在继续保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方面优势的同时,应着重在“以情促融”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关注海峡两岸台胞中“老、幼”的诉求,做到有温度、有情感。针对有落叶归根诉求的老年台胞,可组织两岸养老机构密切联系深度合作,建立适合的养老机构,完成他们最后的心愿。同时,可以把寻根谒祖的民间联谊活动延伸到青少年,组织两岸更多“研学、社团、拓展”机构深度交流,让台湾年轻人能在漳州“停停脚”“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家族历史,感受心灵根脉和归属感。
第二,充分发挥全国各地台商投资协会、联谊会、宗亲会优势,更广泛地了解全国台商投资协会的诉求,发挥漳州地理位置优势,使之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好驿站和返台的出发地,真正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记者 林昕蓉 文 严 洁 图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 王松柏:
活化漳州古城 为闽南文化保护立法

漳州古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千年文化底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要活化利用漳州古城,以文化人、有机更新。要守住古城的文化根脉,守住以中原文化为主体、闽越文化为底蕴、海洋文化为鲜明特色、闽南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原生态历史文化遗产;要让古城更有“古味”,留住厚重的历史韵味、生活的烟火气息,使之更具有漳州个性和特色;要激发古城新活力,真正“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让漳州古城焕发勃勃生机。
对此,我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列入地方正式立法项目,制定《漳州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实行闽南文化保护名录制度。从保护原则界定、责任划分、专项规划保护等方面,与闽南文化研究会加强合作探讨、共同推进,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闽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推动以漳州古城为代表的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文化生命力,增加漳州的文化影响力。☉记者 林依妮 文 严 洁 图
市政协委员、市艺术馆副研究馆员 徐钰:
传承文化经典 唱响南词古韵

漳州南词是漳州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但从总体看,漳州南词尚未建立稳定的传承机制,人才年龄梯队不合理,年轻传承人断层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传承队伍。且因传播手段缺乏,社会影响有限。
为此,我们建议通过设立专班、组织社团、恢复传习、挖掘价值等方式促进漳州南词传承发展。在我市选择一所职业学校或专科学校设立一个南词专业班,每年招收10-25名学员,由南词传承人教授传承,培养年轻学员。由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协调,选择数所中小学,设立“漳州南词非遗传承基地”。建议由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在漳州古城东宋河西侧现有的“漳州木偶艺术表演馆”加挂“漳州南词传习所”,错峰开展传习及表演活动,增加文化吸引力。同时,引导融媒体工作单位或企业,与南词团队开展协作,创作融媒体新作品,挖掘宣传价值和商业价值,通过抖音、直播、自媒体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漳州南词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为南词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记者 陈细慧 文/供图
市政协委员、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 汤挺峰:
薪火相传 让潮剧“潮”起来

目前我市云霄、诏安、东山及平和四个潮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尤为严重。
如果没有了传承保护主体和人才,潮剧保护将无从谈起。为此,我建议,加强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建设,重新召回流落于民间的专业艺人,解决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问题。同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总体要求,把我市潮剧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我市潮剧艺术保护传承体系,制定潮剧近期和中、远期保护规划,出台地方戏曲的经济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潮剧艺术事业全面振兴。此外,建议成立地方戏曲传承与保护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各县潮剧人才及观众培养、潮剧剧目建设、潮剧宣传与演出、资料的收集和资料库的建设等。继续在漳州艺校开设停办已久的潮剧班,培养潮剧专业人才;实行剧本孵化计划,鼓励我市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参与剧本创作,收集民间好剧本,树立精品意识,创作优秀作品,扩大我市潮剧的社会影响力。
☉记者 陈细慧 文/供图
市政协常委、市民盟副主委、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 林汉钦:
挖掘中医药文化 实现创新性发展

漳州的传统中医药曾经在闽南地区乃至全省赫赫有名,然而因种种因素明珠蒙尘。
我建议,要加快在我市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深入开展传统医药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凝练推出一批具有地域中医药特色和浓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漳州本土中医药专著。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中药城乡行等活动,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健康素养;加强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医药企业和社会力量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草药博览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等。要探索社会协同发展中医药文化新路径,组建漳州传统中医药产业文化研究课题组,引进中医药企业,促进漳州中医药与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漳州市中医药特色街区,以诊疗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交易中心四大功能为发展定位,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名片。此外,要发展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大健康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文化体验、中医药养生保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融合发展示范区。
☉记者 陈细慧 文/供图
市人大代表、诏安县边城中学美术教师、省指墨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沈淑芳:
传承创新 推动闽南文化传播

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希望能够以闽南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全民参与”的态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深挖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更加有力。
我建议:在文化传播方面,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通过云展览、云传播的方式进行闽南文化宣传,形成“文化+科技”的传播模式;设立闽南文化官方网站,广泛挖掘流落民间的技艺类文化产业,为闽南文化爱好者和传承者提供一个可以讨论交流、建言献策的平台;编写“闽南文化乡土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闽南文化普及。
在传承创新方面,要积极引导更多传承者,尤其是技艺性非遗传承人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情趣与消费习惯的产品形态及内容,同时争取更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和深入研究闽南文化,成立课题组,建立数据库,分门别类、汇聚成册,并录制视频影像留存,让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据可查。
☉记者 林依妮 文 严 洁 图
责任编辑:专副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