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图书馆有点“热”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4-08-07 10:03 编辑:吕芙蓉
楼层引导可帮助读者迅速找到需求区域

小志愿者在整理书籍

少儿阅读区亲子氛围浓厚

各楼层的位置几乎座无虚席

扫描二维码 观看视频新闻
日均接待5000余人次 市图书馆新馆“一座难求”
夏日的城市早早苏醒,伴随着尚且柔和的朝阳,人群流动起来。
8月6日早上8时50分,距离市图书馆新馆开馆还有10分钟,等待入馆的读者已经在门口排起了两条“长龙”。排队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多数是想利用假期时间充实提高的学生和备考研究生或资格证的“自习党”。排队期间,也有人一边吃早饭一边手捧书本阅读……
随着图书馆大门打开,读者们鱼贯而入。虽是工作日,但开馆后不到一个小时,馆内几乎座无虚席。放眼望去,有独自沉醉书中的,还有“携家带口”阅读的,看绘本、“啃”名著、读教材,虽喜好各异,却同样专心,形成一种安静的“热闹”。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进入暑期以来,平均每日入馆读者达5000余人次,比非暑假时间明显增加。琳琅满目的书籍、干净舒适的座椅、清凉宜人的环境和专心致志的学习氛围,都让市图书馆成了炎炎夏日里“充电”纳凉的首选之地。
接近中午,图书馆依然不断有读者进入。不仅自习区坐满了人,二楼、三楼的阅览区也逐渐没有空位,甚至走廊、过道上的沙发也被读者坐满,图书馆竟然“一座难求”。
据了解,目前图书馆一楼到四楼提供座位共1200余个。就座位紧张问题,图书馆也有相应提醒,有自习需求的读者可以选择城市书房等专门的自习区域,将阅览区域留给流动性较大的阅读者。同时,记者也注意到,馆内也有部分读者虽占用座位,却在玩手机而并未阅读,也有读者使用书包等物品占位置、人却长时间没有出现在座位上的情况出现。
对此,有读者建议,“图书馆面积很大,其实座位并不算多,可以规划开放更多的阅览空间,增设座位,以满足读者需求”。同时,需长时间使用座位的读者也可以合理安排时间,选择人流量较少的早上或中午到达图书馆,以便选到心仪的座位,或是选择其他城市书房等公共阅览空间,没有阅读需求者则可以选择其他休闲空间,将阅览区域留给有需要的读者。
正值暑假,随着漳州的连日高温,市图书馆新馆里避暑“充电”的人也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新馆自4月23日正式开放以来,到访读者达406247人次,借书量达181443册次,累计新办读者证数量5707张。大批市民读者前来打卡,大家对新馆感受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读者点赞
可“充电”可纳凉 环境好氛围佳
“新馆的环境很好,座位上可以充电非常方便,同时人很多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漳州市第一外国语学校的许同学说,暑假前她每周来一次图书馆,现在每两天就会来一次,在这里读书、写作业。
记者观察到,暑期的图书馆内尤以“学生党”居多,有的背着一只大书包、拎上一个水杯,一坐就是一整天。“座位上还有配备阅读灯,学习体验很好。”来自漳州一中的林雅婵同学体验了一次后就喜欢上这里,暑假闲暇时间还成为一名志愿者。采访中,不少同学都表示,图书馆环境舒适、氛围浓厚,更容易静下心来完成作业,写累了也可以读一些课外书来放松。对于“学生党”来说,暑期“泡”图书馆无疑是一种实惠又惬意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纳凉“充电”两不误。
除了“学生党”以外,不少“备考党”也看中了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正在备考口腔执业医师资格的李先生近日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天从开馆起,到傍晚六点钟左右,除了中午回家吃饭午休外,都在馆内学习。
书籍丰富多样 借还更加便捷
市图书馆新馆专门设置了少儿阅读区,不仅有大量的绘本、童书,还有智能绘本机为小朋友们讲述绘本故事,以舒适的原木色和绿色为主色调,配合柔和的热气球形灯饰,成了小朋友们喜爱的阅读空间。据市图书馆少儿部工作人员介绍,迁入新馆后,少儿部购入大批新书,藏书量较原本的3万余册翻了一番。“旧馆我们也常去,新馆书籍更多了一些,座位也比较舒服,我女儿很喜欢来。” 暑假期间,读者韩女士每两天就会带一年级的女儿来一次图书馆,这样的亲子阅读“搭子”在夏日的图书馆里随处可见。
不仅少儿部图书有所增加,馆内还设置了不少自助采书柜,开展“你选书,我买单”的线上线下荐书活动,根据读者需求采购新书。为了读者借还书更方便,市图书馆还开拓五种借阅渠道,读者办理读者证后可以通过身份证、实体读者证、微信服务号中的二维码读者证、“闽政通”App的福建码和“漳州通”App的水仙码等五种渠道在自助借还机上借阅书籍,并通过馆内外24小时的还书机自助还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喜欢读推理类的小说,比较有名的作品馆里都借得到,开馆以来我已经读了七八本了。”读者吴熠杰兴奋地说,在馆内读书不仅舒适,还省去了一大笔买书的费用。
读者烦恼
经典一书难求 书籍在架难寻
“希望自助采书柜可以允许采购一些‘系统显示已有馆藏’的书,因为许多经典的好书多数破旧、丢失损毁,同时是热门被借阅书。馆藏显示七八本的书,实则可能只有两三本(其余可能已丢失),供需不匹配。”在图书馆一楼服务台上的读者意见簿中,一条来自读者的建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读者韩女士反映:“有时想找的书籍显示在馆,在书架上却找不到,工作人员通常比较忙碌,没有办法帮忙找书,导致想看的书最终还是借不到。”
针对“找书难”这一问题,记者实地进行找书测试发现,大多数书籍根据索书号可以准确找到,但书籍错放等情况也依然存在,如在同一书架但错放在其他层,给读者找书带来一定困扰。
事实上,由于读者阅读后未能放回原位,或是工作人员尚未将归还的图书归位等种种原因,“找书难”是许多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龙文区图书馆在成人阅览室中引入的AI视觉盘点系统和市图书馆一楼借阅室中设置的智能书架都可以更实时地显示书籍在架情况,找书更快捷方便。然而,在目前智能书架尚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需要图书馆花费更大的人力成本,及时整理错放和归还的书籍。
需求细致多样 服务仍可提升
图书馆不仅仅为读者提供书籍和阅读空间,读者们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也同样值得关注。
此前,除“找书难”之外,“吃饭难”和“安静难”的问题也困扰着部分读者。近日,市图书馆新开设了室外和室内两个就餐区,解决读者“吃饭难”的问题,广受好评。同样,市图书馆将少儿区隔开后确实也安静不少,但仍然有小朋友在馆内奔跑打闹。为此,读者张同学每次都会早点进馆,专门选择自习区的位置。她建议:“馆内可以设置更多明显和卡通化的提醒标识,帮助小朋友规范行为。”
图书馆的线上功能也同样让读者“操心”。根据自己的借书体验,读者吴熠杰提出了关于图书馆微信服务号的功能小建议。“线上图书馆还可以增加两个功能,一是借阅到期提醒,有时忘记时间就会导致还书晚了几天;二是书籍预约功能,比如借出的书籍可以通过预约功能预定,其他读者归还后可以到服务台取书。”
“希望建设电动车充电装置,方便路途较远的读者”“希望可以免费借充电器或充电宝”“请多一些置物架”“建议提供知网数据库,便于查阅”“希望多开一些成年人参与的文化沙龙或讲座”……在意见簿上,各种类型的读者“心声”被记录在册。如今,图书馆的功能早已不是单一地提供书籍外借,而是通过立体多元的文化活动,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愉悦人们的阅读生活。市图书馆也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为切入点,持续优化和拓展服务方式,让读者享受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本组文图由 本报记者 黄天航 采写 严 洁 拍摄
责任编辑: 陈 岩 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