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西梧村:渔村蝶变奋启航 凤栖梧桐促振兴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4-07-26 16:12      编辑:庄文剑

  近年来,西梧村从“治理有效”破题,探索创新“五心工作法”,促进乡风文明和谐,推进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整合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初心”凝聚工作合力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领头雁”。以前的西梧村发展滞后,首要根源就是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到位。2014年4月,吴志雄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后,用“初心”把党员凝聚到村党组织上来,逐步打造一支正义感重、责任心强、有战斗力的班子,工作效率快速提升,奠定了组织基础,新班子的新面貌让党员和广大村民看到了希望。一方面,加强村级队伍建设。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请销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实村干部“十严禁”规定,引导“两委”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群众有事随时能找到村干部。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村党委书记带头,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了解掌握村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等状况,及时疏通思想堵点问题。落实村后备力量队伍建设制度,培养储备2名35岁以下后备力量,为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建立定期集中学习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支)委会、支部大会等会议的“第一议题”。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结合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主题制定学习计划,每月固定1次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不定期组织村干部到先进村、典型村参观,学习其先进做法成效,提升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

  推行诉源治理模式,以“真心”化解矛盾纠纷

  之前,西梧村矛盾纠纷较多,多个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西梧村的和谐稳定,是漳州综治重点整治村。西梧村注重从根源处查找问题,探索诉源治理模式,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把西梧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一方面,深入一线排查。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建立“包片调解”制度,将全村划分为南区、北区、退役军人、养殖、捕捞等五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村两委干部长期包干,负责摸排矛盾纠纷苗头,并充分借助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村民微信群等平台媒介,收集村民日常诉求。定期召开座谈会、党群理事会、民情分析会等会议,对村内各类矛盾纠纷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分析研判,结合村情实际制定调解方案,做到矛盾纠纷全方位掌控。另一方面,做好思想引导。完善村规民约,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西梧村孝廉文化教育基地”“西梧村家风家训馆”等宣传阵地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开展“贤媳孝妇”“道德楷模”“卫生文明户”“人居环境党员先锋”评选活动,弘扬正能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建“党组织+村调委会+老人协会”机制,凝聚各方力量,通过与信访户、当事人“面对面”沟通,耐心解释政策要求、法律法规,帮助解开思想“心结”,成功做通欲上访渔民思想工作286人次,实现十年来“零上访”,2021年,西梧村被农业农村部、中宣部、司法部等部门联合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优化监督管理体系,以“公心”推进三资清理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村“两委”干部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从“公心”出发,通过“勤跑腿、多多嘴”的形式,做实、做细、做通群众工作。一是干部带头公道处置。村“两委”班子通过签订承诺书、填报自查表等形式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归还被侵占的村集体资产,同时积极引导亲属、朋友主动配合“三资”清理工作,仅用一周时间,就把被侵占三年多村集体资产4800亩滩涂地收回,经过半年的耐心工作,把原本被虾农侵占20多年的1280亩虾池收回。二是依法依规公平管理。落实“四定一督”工作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4800亩的滩涂地和1280亩的虾池进行发包,为村集体创收470万元,盘活村集体资产3775万元,并提取1000万元分红给村民。落实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经济合同档案管理等长效制度,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加快构建规范有序、经营高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拓宽渠道公开监督。严格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机制,健全良性沟通互动反馈机制,对“三资”清理和项目招投标、施工、验收及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方便村民参与监督、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践行环保生态理念,以“恒心”推动环境提升

  “2014年以前,西梧村人居环境恶劣,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提及过往的村容村貌,村民吴解平连连摇头。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西梧村以“恒心”推进乡村建设,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入手,大力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提升。一是合理制定村庄规划。制定“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立面层高、统一外观颜色、统一管线下地、统一时间完成”的“统规自建五统一”模式,建设村民住宅梧桐小区,该小区被省住建厅评为福建省优秀住宅小区和样板房。坚持“拆危、建新、留旧、留痕”的原则,对旧村进行改造,“零补偿”拆除村内违建与危房350户,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同时改造裸房320栋,在全省率先实行屋顶“平改坡”工程,现已改造85栋。二是坚持整治清理齐抓。推进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将全村生活垃圾承包给第三方处理,做到日清日运,改造和利用牡蛎壳垃圾,有效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进污水排放处理体系建设,在全县率先实施“雨污分离”工程,实现全村网管全覆盖,把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开独立排放,同时建设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厂,实现生活污水一级A排放。三是坚持引导全民参与。利用小微权力监督群、村村响等平台,通过宣传栏、横幅、海报等工具,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要求和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责任感。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先锋岗、示范岗,积极引导党员带头并带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动做好“门前三包”工作。

  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以“决心”实现村强民富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支撑,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西梧村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用“决心”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强民富。一是全力培育产业人才。加强实用人才服务站点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建设,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等服务。发挥优秀创业青年“以才招才”作用,通过开讲座、结对子的方式,引导一批实用技能型人才回村创业、就业。二是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大梧蚝”地理标志产品,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同时开创性进行赤嘴鳘鱼苗培育、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翻了四倍以上。西梧村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虾池赤嘴鰵鱼苗培育规模最大的基地,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探索推行“党支部+渔民”“党员联片包船”等模式,引导未承包到滩涂地和虾池的村民发展近海捕捞渔业,全村村民共投入资金1300万元,购买捕捞船133艘,每艘船每年收入3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实现年收入3900万元。三是全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产业发展设施改造力度,先后投入3100万元,对渔港进行改造升级,扩大远洋捕捞作业和养殖装卸业,同时建设“西梧村牡蛎加工中心”,把分散在全村每个角落的牡蛎加工点集中到加工中心,在此务工村民人均月收入可达2千元—3千元。加强村企共建,引进“福建省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将废弃牡蛎壳加工后制作为土壤调理剂,有效解决西梧村及周边牡蛎壳污染问题,实现年收入4000万元,创造税收400多万元,带动本村120余名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现在的西梧村,全村总产值从2013年度的3000万元提至2022年度的1.88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0.68万元提至3.8万元,年平均增长22%,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0元提至408万元;道路四通八达而且宽敞明亮,环境优美,卫生整洁,走在村内的大小巷道上,以前的臭味和蚊虫都不见了,排水沟也都顺畅了,村民收获满满,幸福感倍增。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