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四力” 以“改革卷”答好“发展题”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4-10-14 10:33      编辑:吕芙蓉

  ——访漳州台商区党工委书记谢宏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任务,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发展之问。漳州台商区党工委书记谢宏坤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台商区因改革而立、靠改革而兴,新征程上,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当好改革“闯将”、攻坚“干将”,以“改革卷”答好“发展题”,更好打造“漳州创智新城,台海首善家园”。

  以“制度”破“制约” 激发改革“活力”

  谢宏坤表示,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台商区建区12年,体量不断做大,随之而来的发展空间受限、“小马拉大车”等治理难题日益凸显,唯有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才能破茧突围。要创新深化台商区“2519”制度,领题、破题、解题,以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最优解”。

  “2”即以打造“两个先行区”为目标。一方面,围绕建设“漳州创智新城”,创建产业社区示范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速福龙智造产业园等7个新型工业化园区,实现土地“低效”变“高效”、产业“制造”变“智造”。另一方面,围绕建设“台海首善家园”,擦亮“台”字招牌,抓实31个漳台“五大板块”融合项目,在全市率先建成台胞诊疗专区、台湾人才公寓等的基础上,构建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载体,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5”即以建强“五个指挥部”为抓手。攻坚突破低效用地、生态治理、全域融合等改革重点,提速华昌大型综合体、龙池大型工业综合体等“百亿”项目,实行“指挥部+管委会+国企”模式,强化统筹调度,凝成思想“一条心”、工作“一张网”、行动“一盘棋”、力量“一股绳”。

  “1”即以做优“一个平台”为载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拓宽4家区属国企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股权财政”“数字财政”,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更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9”即以健全“九项机制”为保障。突出抓好常态化考核、项目前期策划、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经济指标提升、服务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财税协同管理、财政投资和国企投融资管理、生态环境整治、“两违”综合整治等九项工作,深化固化改革成果,力争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

  以“实干”兴“实体” 深挖改革“潜力”

  谢宏坤表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核心是产业,关键在项目,台商区将始终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省委“三争”行动、市委“增效年”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产业为基。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紧抓产业集群拓展、数字化转型、“五大枢纽”建设等重点,补短板、锻长板、树新板,加快培育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突破、产业突围。

  二是坚持项目为大。健全完善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围绕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抓实项目储备,拓展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以商引商,做实项目前期,促进项目落地率、到资率、开工率“三提升”。

  三是坚持效率为先。健全领导挂钩机制,深化“百名干部挂百企”“政企直通车”活动,“妈妈式”帮扶企业做好做优;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拓展全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改革经验,推行“拿地审批同步走”、“办证服务进园区”、“三即”极简审批,办好土地发展公司,力促项目快报批、快落地、快见效。

  以“民生”聚“民心”

  彰显改革“效力”

  谢宏坤表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以老百姓的“脸色”来检验改革的“成色”,要聚焦“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民情民声,“一口唾沫一个钉”抓好抓实,让改革顺应民心、契合民意、赢得民赞。

  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坚持“紧靠漳州、对标厦门、强化对台”,精细抓好东、中、西部“三大片区”开发建设,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畅通路网、联通水网、疏通管网、融通绿网,精雕细琢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群众生活、居住更方便、更舒心。

  二是强化民生保障。深化民生领域改革,下大力气补齐就业岗位、幼儿托位、教育学位、医养床位、便利餐位、寿终园位等“民生六位”,抓实安全生产、综治维稳,打造“劳有厚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弱有所扶、终能落土”的民生事业落实版。

  三是靓化乡村环境。坚持典型引路,加快杨厝、鸿渐等市级示范重点村建设,以点带面打造沙洲岛等8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开展“四清四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全区52个村(居、场)从“一村美”向“村村美”拓展。

  以“作风”优“作为”

  凝聚改革“合力”

  谢宏坤表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唯有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改革的根本保证,齐心协力,握指成拳,改革的“新蓝图”才能转化为发展的“实景图”。

  一是激发改革锐气。大力弘扬改革“四种精神”以及“四下基层”“四个万家”优良传统,落实中心工作常态化协调、常态化跟踪、常态化督查机制,以钉钉子精神强化“穿透式”落实,促进改革久久为功、取得实效。

  二是增强改革本领。在开展村居“走透透”大走访的基础上,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常态化干部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破除“不想、不敢、不会”的障碍,提高“五项能力”,培养立场坚定、本领过硬的改革尖兵。

  三是优化改革环境。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综合运用常态化考核“红黑榜”制度,重拳整治“五不”作风、“股长做派”“科长天大”问题,鞭策“庸懒散”干部“小步”迈“大步”、“慢跑”变“快跑”,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投身改革事业,扩大改革成果,为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徐 臻

责任编辑:陈益雄 陈 岩 程 琳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