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嘴鹬作证 风景这边独好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5-02-27 10:14 编辑:吕芙蓉龙海统筹推进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勺嘴鹬作证 风景这边独好

九龙江口红树林 简银蕉 摄
沿车流喧嚣的龙海锦江大道北侧行车,约莫二十分钟,但闻一片寂静,偶有树叶沙沙作响,江边随处可见高飞的鹭鸟、觅食的螃蟹、游弋的小鱼。这便到了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龙海区的东部,由九龙江入海口两岸及几个岛屿周围的红树林组成,呈带状分布。不久前,这里迎来了一位“稀客”——勺嘴鹬。它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世界上最稀少的鸟类之一,全球成年个体数量仅400余只。
良禽择木而栖。勺嘴鹬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此番“造访”保护区,凸显了保护区良好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
“红树林不是单指一种植物,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木本植物群落。”保护区工作站站长兰国华表示,保护区内生长有10个种类的红树林品种,其中秋茄占90%,其余为桐花树、白骨壤等,因树皮中富含名为“单宁酸”的物质,在空气中会因氧化呈现红褐色而得名“红树”。
红树林是鱼类、鸟类、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等众多物种的栖息地,堪称一座“自然博物馆”。据统计,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多达21目54科,共计211种。这些生物在红树林中繁殖觅食和避难,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因生态环境典型极具代表性,保护区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重点保护湿地。
保护区设立时,红树林面积仅有1115亩,如今已增长至5693亩。近年来,龙海通过联合司法和企业等各界力量,共同推进红树林造林、护花米草除治及湿地修复工作。保护区2022—2024年除治互花米草3358亩,2024年在互花米草除治迹地修复新造红树林890亩。它们在防浪护堤、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树林是地球上“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碳汇交易方面可创造很多亮眼的成绩。“例如秋茄这一品种根系发达,植株上有呼吸孔,可吸收二氧化碳,产生蓝碳效应、提升水质。”兰国华说,同等面积的红树林存储的碳,甚至远超陆地上的森林。
2023年11月,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诞生了全国最大一笔生态司法案件购买核销红树林碳汇项目,交易额100.65万元,单价1000元/吨,
创国内红树林碳汇交易单价新高。2024年11月,保护区工作站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进博会上签订《中国太保合作协议(红树林CCER)》,双方将在未来5年就红树林碳汇损失保险项目和生物多样性项目进行合作。
在生态保护方面,保护区也加快着创新的步伐。今年1月,我市首个林业无人机智能巡护系统在保护区建成投用,填补了漳州市林业系统在无人机智能化建设领域的空白。
该智能巡护系统巡护范围覆盖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全域,通过分区域、定时段对这两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开展航拍作业,能够迅速、精准地发现各类破坏红树林及湿地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可辅助观察区域内动植物的生长动态,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就在去年,《福建省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0年)》印发实施,明确到2030年,全省计划新增国家重要湿地4处,保护区名列其中。
随着红树林保护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龙海坚持完善和强化顶层设计。龙海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保护区将继续以科技为支撑,通过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措施,深化多方合作,持续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蔡楠楠
通 讯 员 蓝毅辉
责任编辑:邓文忠 陈 岩 闫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