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从拆迁速度看争先力度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5-03-23 10:49 编辑:陈细慧片区老旧、道路狭小,渔港、冻厂、商户、住宅混在一起,杂乱无章,这是东山县大澳中心渔港给人的第一印象。
作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大澳中心渔港自建成以来,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渔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渔业经济水平的发展,现有的渔港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新的渔业发展需要。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东山对该片区重新规划,实施大澳中心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
意义重——该项目既是东山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开展“1663”强县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难度大——该地块年代久远,土地性质复杂,有工业、商业、住宅,也有混改企业、集体企业、公家单位,甚至出现一栋房子三种性质,如何确权?
速度快——自春节后启动区块三征迁以来,第一周完成18户,第二周完成48户,最高一天9户签约,甚至出现排队签约、周末签约的场面。
在“争先年”的号角声中,东山铜陵镇为何能跑出征迁“加速度”?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用真心换‘征心’。”铜陵镇党委书记李育生道出征迁速度的秘诀。
坚持组织领导 层层抓落实
带头,是最好的动员。铜陵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征地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镇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挂钩领导具体抓、负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机制,是最好的保障。铜陵镇以社区为单位,抽调镇、社区精干力量组成13个工作小组,由镇挂钩领导带队,实施一周一例会、一日一通报的工作机制,并制定征迁激励问责方案。
联动,是最强的合力。县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现场办公。将指挥部设在征迁一线,及时协调财政、住建、投资集团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然而,难题接踵而至,个别干部产生畏难情绪。“你们只管干,做到群众心坎去,有问题我们来兜底。”铜陵镇领导林全林鼓励干部,给大家吃下“定心丸”。
坚持以法为据 一碗水端平
征迁难的原因之一,是部分群众不了解政策,担心被区别对待。
“征迁开始之时,我们就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征迁纪律准则和工作方法,严格按照征迁标准理赔,做到一个政策、一个标准,防止出现慢签有利的思想。”铜陵镇一级主任科员陈顺光介绍道。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城南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陈凤君看来,干部的态度尤为重要。“第一次进群众家门一定要讲清楚政策,不能模棱两可,哪些可以赔哪些不可以,只能有一个标准,要让群众看到我们公平办事的决心。”陈凤君说。
2006年,61户群众通过东山拍卖行竞拍购得大澳中心渔港的店面,当时这些店面是商服土地性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店面并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征迁时该以什么样的标准理赔呢?
“商服用地和厂房用地在理赔标准上相差4倍多,按厂房理赔群众肯定不同意,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陈顺光表示。于是,铜陵镇干部积极向上沟通,开展地类调查,查询会议纪要等,最终以商服用地进行赔偿,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也最大限度维护了群众利益。
坚持换位思考 把群众当家人
近段时间以来,铜陵镇13个社区的“娘子军”发挥巾帼力量,走街串巷,敲门入户,在征迁工作中扮演起各种角色。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换位思考、服务到位,是征迁工作永恒的“法宝”。
洪阿姨一家五口生活困难,全靠儿子讨海维持生活,换房子是他们从来不敢想的事情。“没钱,怎么可能搬?这个地方我一步都不会挪。”当大沃社区党支部书记沈雪琛入户时,洪阿姨态度坚定。后来,沈雪琛三番五次上门动员,几乎磨穿鞋底、磨破嘴皮,发动全社区力量帮忙找房子,甚至还借钱垫付租房定金,最终使洪阿姨感动答应征迁。“我们只要把群众当成家人,想尽一切办法帮忙协调解决问题,才能换来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沈雪琛笑着说。
如今,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大澳中心渔港征迁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截至目前的签约完成率80%左右,预计到5月底征迁工作能更进一步。”林全林指着征迁图自信地说道,未来,大澳中心渔港经济区将以崭新姿态亮相,为东山县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展示东山奋进争先的闪亮名片。
欧东茵
责任编辑:林 堃 陈 岩 许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