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以恒心磨砺治理韧性 使善治效能历久弥新

来源:云霄县融媒体中心      2025-07-04 11:29      编辑:邱蓥芳

  漳州新闻网讯(朱乔柽)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需要“钉钉子精神”的持久战。在云霄的广袤大地上,一场场以“恒心”为笔,以“韧性”为墨的实践,正共同书写着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局部美”到“全域美”的生动注脚。

  下河乡世坂村的变化,始于一场“拆旧”的勇气。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世坂村,曾经旧房连片挤成“握手楼”,群众建房需求强烈却无地可用;废弃老宅成了“四害”温床;村内道路被国道、水渠分割,买菜上学要绕行数公里。“拆旧不是目的,打开发展空间才是关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建生说,三年来,从群众观望、干部畏难到干群同心,世坂村用10327平方米的拆旧量,持恒心勇破局——针对建房供需矛盾,世坂村按“旧房占地60%给指标”的标准公平分配宅基地,让群众“建房有盼头”;针对藏污纳垢问题,拆除老旧房屋,清理卫生死角,安装路灯、绿化道路,让“四害”无处遁形;针对村道隔断问题,打通连接357国道的“断头路”,畅通群众出行路线。

  世坂村践行“三个不同”的坚持:不同于“运动式拆违”,从“钩机直接拆”到“先拆断头路”,把民生需求放在首位;不同于“一刀切”安置,对有人居住的房屋,通过租赁、投靠亲属等方式柔性解决;不同于城区“算房不占地”,坚持“只认地不认房”,打消个别群众“建得越久补偿越多”的侥幸心理。如今,世坂村的“转变”看得见:91岁老人带头捐款1万元,村民纷纷响应,累计捐款37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干部从“畏难”变“敢为”,村主干靠前指挥,拆出了威望、攒足了底气;村容从“脏乱”变“清爽”,地下管网统一铺设,旧村改造统一规划,新房统一建设。

  如果说下河乡世坂村的“拆旧”是破局的勇气,那么云陵镇下坂村的“共建”则是善治的智慧。盛夏的傍晚,下坂村“南门戏台”在夕阳余晖中泛着暖光,朱红柱下,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摇扇乘凉,下棋喝茶,这座由361位村民和乡贤自发捐资200多万元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汇聚着下坂村最浓厚的烟火气息,更见证着人居环境整治从“政府干、群众看”到“一起想、一起建”的深刻转变。

  面对整治初期部分村民的观望甚至抵触,下坂村锚定“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镇村干部带队开展“敲门行动”,用真情实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全村累计拆旧14518平方米,拓新3085平方米,先后投入670多万元实施17个民生项目工程,以功能补位回应村民诉求。共建成果催生了治理自觉:以“美丽庭院”评选为抓手,省级美丽庭院率先垂范,辐射带动300余户村民动手扮靓家园;2024年以来,村民主动清运陈年垃圾135车、拆除违规搭盖23处、打造“美丽庭院”126户。下坂村将以日复一日的努力,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在列屿镇宅后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恒心”更藏在“留住乡愁”的坚守中。漫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成功公园”,这块原本荒废的边角地,因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传说而焕发新生。村里将“乡愁”融入整治思路,通过设置文化墙、雕像、诗词石刻,种植乡土树种,建设健身路径、广场舞台、休闲凉亭等设施,“现在这里不仅是休闲场所,更是我们铭记乡愁、凝聚认同的‘文化地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火元说道。

  从“成功公园”出发,宅后村的整治细节处处体现“恒心”:曾经的废弃地变成生态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百年古井经保护性修缮,保留老井绳、水槽等历史痕迹,成为村民“忆苦思甜”的活教材;年久失修的郑氏宗祠,在村民共商共议中完成修缮,拆除破旧附属建筑后拓出广场和小菜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曾让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池塘,经过清淤截污、景观提升,变身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塘;老戏台经过修缮加固、粉刷一新,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这些“微改造”“微更新”,每一步都浸润着“不贪快、不图新、不丢根”的执着,“恒心”是宅后村刻在时光里的坚守。

  从世坂村的“拆旧破局”到下坂村的“全民共建”,再到宅后村的“文化赋能”……这些散落在云霄大地的生动实践,共同拼贴出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的“全景图”。今年来,云霄县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出台《党建引领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六方联动”实施方案》,聚焦驻村工作队、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农村党员、群众及社会力量等多元责任主体,重点通过督帮一体、宣传引导、资源整合等举措,构建"组织引领、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推动党建引领与人居环境提升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然而,整治之路并非坦途,“关键要把‘恒心’刻进制度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蓝锦辉坦言,下一步将聚焦“三个强化”:强化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打造“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全域整治村;强化系统思维,结合“一村一张航拍图”制定整村规划,推动“连片拆除、片区拓新、点点连线、线线成面”;强化机制保障,落实“县领导一月一督查”专题考评,将整治成效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和村干部绩效考核,实行末位约谈、黄牌预警,倒逼责任落实。

  人居环境整治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拼的是不厌其烦的耐力,比的是常抓不懈的定力。当“恒心”成为治理的底色,当“韧性”融入行动的自觉,云霄正用一场“持久战”,把善治效能变成最美丽的风景、最动人的乡愁。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