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探剪瓷雕遗韵,助力文旅新发展
来源: 2025-07-10 16:23 编辑:吕芙蓉漳州新闻网讯(吴志平 文/图)为深化校地合作,发挥高校在文旅创新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剪瓷雕韵,筑梦承遗”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5日至7日深入漳州市诏安县,调研剪瓷雕技艺发展现状。
7月5日,实践队来到诏安县沈氏艺圃,福建省省级剪瓷雕工艺(诏安)第四代传承人沈振泽、沈振南现场展示了剪瓷雕的制作过程。他们将瓷碗碎成瓷片,经过裁剪、打磨后,用贝壳灰与红糖水调制而成的粘合材料进行粘黏,历经选瓷、剪瓷、塑形、镶嵌等复杂工序,一件件精美的剪瓷雕作品逐渐成型,其精湛工艺令人赞叹。
次日,实践队前往诏安文化艺术中心展馆。在这里,诏安县博物馆馆长许焜武为队员们讲述了剪瓷雕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及其地域特色,并介绍了当地相关产业及扶持举措,使队员们对当地文旅部门在特色工艺保护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对剪瓷雕这一工艺的当代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在剪瓷雕陈列馆与沈氏大宗祠“饗保堂”,福建省省级剪瓷雕工艺(诏安)第五代传承人沈锡仁与队员们展开了深入交流。陈列馆内,沈老师不仅解析了剪瓷雕技艺的技术精髓,还分享了他将新技术与传统技艺融合的创新构想,展现出立足传统、开拓创新的视野。实践队员小汤表示,沈老师对艺术的热忱和对工艺传承发展的深刻思考,让自己对特色工艺的保护与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诏安县文化馆,馆长黄丽冬详细介绍了相关学堂的设立背景与实践路径。该学堂以剪瓷雕等特色文化为核心课程内容,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黄馆长强调文化需在实践中传承,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为工艺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队员们认真记录下课堂设计与课程体系,为后续调研教育推广路径积累了宝贵资料。
在诏安县博物馆馆长许焜武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宫和关天大帝庙等庙宇,实地考察剪瓷雕在闽南建筑中的艺术呈现。这些庙宇的屋脊飞檐、翘角斗拱之上,装饰着栩栩如生的剪瓷雕作品,将工艺与建筑美学完美融合。许馆长现场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剪瓷雕的纹样布局、工艺特点及其蕴含的地方文化内涵,并提到该工艺得以延续,正因扎根于百姓日常生活。实践队队员小杨感慨,剪瓷雕不仅是精美的建筑装饰,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沈氏艺圃的匠心传承,到剪瓷雕陈列馆的艺术展示,再到城隍庙、关帝庙等古建筑中的文化瑰宝,实践队秉持问题意识,结合实地考察与学术交流,系统梳理剪瓷雕技艺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证资料,深化对工艺传承内涵的理解。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剪瓷雕技艺的深度追溯,更是对地方特色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为工艺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理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