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又自在 全省看长泰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25-07-11 09:14 编辑:吕芙蓉以文明乡风滋养共富图景——
自信又自在 全省看长泰
⊙漳州融媒记者 黄天航 通讯员 郑晓梅
一番新雨,状元故里气象万千;一股新风,千年古邑塑形铸魂。
在漳州长泰,乡风建设走向田间地头——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全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创建试点区,长泰区将文明乡风纳入“1658”强区工程战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昨日,参加全省文明乡风建设现场交流活动的与会代表来到长泰。代表感受到长泰之新、长泰之变——在这里,一顿便饭焐热了邻里温情、一盏明灯凝聚起家风传承、一座舞台唱活了治理新声……文明薪火相互交织,不仅留住了“望得见山水”的乡愁,更铸就了“看得见未来”的乡魂,为打造共同富裕“长泰样板”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动能。
一顿饭看变化:
不背人情债 吃出人情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
日近正午,长泰区林溪村幸福食堂里,炒米粉混着紫菜蛋汤的鲜香漫过餐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围坐桌旁,享受着免费的午餐。
一蔬一饭,人间至味,这样质朴的免费午餐已经持续了四年。村党委书记林国发翻开账本:村里200多位老人,每人每餐约4.5元,每年总支出约30万元。这些资金三分之一靠民政补贴,其余则由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而来,几年来村委会接受公益捐赠共300多万元。
在闽南地区,民俗日宴请是传统习俗。然而,原本小规模的家庭聚会,逐步演变成炫富比阔的大操大办后,老百姓也苦不堪言。
“以前,村里红白喜事讲究排场,人情往来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一位正在用餐的老人笑着说,“现在好了,村里倡导红白事简办、‘闹热不请客’,省下来的钱,大家伙儿用在更实在的地方,你看这幸福食堂,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林溪村,曾经斗富摆宴的钱,如今化作食堂里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一顿饭便划出了一条线,卸下了人情债,品出了邻里情。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村集体还组织了一支10人的志愿服务队,不定期举办义诊、义剪等活动,配备医疗设备,联系医生定期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厚养薄葬”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对每一位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里。幸福食堂成了推动文明乡风,提升村民幸福感的直接体现。
一盏灯看变化:
明灯破陋习 烛照新家风
古迹星罗布,珪后岁悠长。
走进长泰区岩溪镇珪后村,随处可见的闽南古厝、古宅、古树、古井,历史的醇香扑面而来。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村,被人们称之为“闽南历史文化大观园”。
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三新点灯”的习俗如约而至。村党委书记叶艺钢介绍道,这“三新”寓意深远。
“第一个‘新’是‘新公灯’,就是当年度新当上爷爷的要来点灯。以前只有生男孙才能点灯,但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打破了男尊女卑的陋习,提倡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能点灯!”叶艺钢的声音洪亮而自豪。
这小小的改变,折射出珪后村在移风易俗上迈出的一大步。第二个“新”是“新婚灯”,新婚夫妇在祖先面前承诺,要履行社会责任、有担当精神。第三个“新”是“新才灯”,家里有考上本科、研究生、博士的学子,都要来这里点灯,告慰祖先、激励后辈,为家乡和祖国贡献智慧。
每年正月十七,“三新点灯”的暖光流淌,与普济岩的火光交相辉映——省级非遗“三公下水操”正酣,青年扛抬神像冲入水中,晃轿、搏浪,传承着珪后叶氏祖先及宋代名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的“忠义勇”爱国精神。
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古俗新演之间,珪后村的传统习俗在传承中不断更新,不变的是传承至今的家风祖训——“知书晓礼、坦诚达理、殚心笃志、建功立业、敬老爱幼、尊贤惜才、廉明勤朴、积德行善”。这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新时代乡村相契合的乡村文明新形态。
一台戏看变化:
不唱“对台戏” 共谱和谐曲
“邻里纠纷那发生,村委调解来进行,各退一步不相争,矛盾化解好心情。”林墩办事处林溪村上林戏台上,75岁的退休教师林敬中快板一响,一首《文明乡风看林溪》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林敬中是村里“7080老年宣讲队”的队长,这支队伍,主要成员都是70岁到80岁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他们以祖厝为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歌仔戏”等形式,自发、无偿地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移风易俗文明新风。
然而,仅六年前,在上林、下林祖厝前,上演的还是世仇宗族的“对台戏”。
昔日,上林与下林两个宗族本为堂兄弟,却因为历史的误会,
导致两族关系不睦。据长泰县志记载,1800年,双方还发生过大规模的械斗,甚至每年九月初三到初七,都会在这里上演真正的“对台戏”,为争面子而不惜重金。
2019年,林溪村村党委对上林、下林祖厝开展移风易俗环境整治工作,需要拆除两座祖厝之间的隔墙。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村党委先后做通上林、下林理事会思想工作,并通过党员带动联系户,挨家挨户宣传,召开户主大会3场,走访群众2000多户次,最终成功化解上林、下林之间的心结,两族冰释前嫌、重归于好,拆除了“隔心墙”、种下了“连心树”。
如今,曾隔开上林、下林两族200年的3米石墙,早被枝繁叶茂的榕树取代,树下的“同心碑”记录着“林氏本是一家人,拆除心墙又何妨”的林墩佳话。
过去的“对台戏”戏台,成了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大舞台”,戏曲、小品、歌舞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一一呈现着广大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建设文明乡风、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正如林国发所说:“乡风文明了,社会矛盾就少了,治理就有效了。”去年林溪村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00元,位居全区前列。
如今的长泰,6个全国文明村镇如星散布,3.3万名志愿者活跃乡间,“绿盈乡村”建设100%全覆盖,“1中心+9所+88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服务网络逐渐形成,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这里,看得见山水的乡愁,正化作留得住人心的幸福。
责任编辑:黄妍婷 陈晓云 孟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