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来,漳州市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
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立法需求,扎实开展立法工作。
漳州市纪委监委通过“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的方式,督促各级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点题整治20项。
前些年,漳州水仙花种植面积逐年锐减、濒临灭绝,水仙花品质下降、价格低迷,花农种植积极性严重受挫。
今年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积极挖掘优秀闽南传统文化,拓宽服务平台,丰富文化服务供给,让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以前要多个部门跑,现在只要在行政审批局就能‘一站’办结所有事项。”“以前缺少材料办不成,现在窗口会指导你该如何做才能办成。”“以前事事得到窗口办,现在一把手机就能办成多种审批。”
漳州团市委聚焦农村青年创业路子窄、基础弱、融资难的问题,坚持资源整合,精准发力,举办各类创业大赛,以“平台搭建+活动引路”方式,先后帮扶200多个创业项目落地,资助147个项目1185万元,助推一批青创项目年产值达十亿元以上,带动一批返乡创业青年回乡投资兴业。
东山县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结合开展“学习谷文昌 实干立东山”主题实践教育,践行谷文昌兼任东山一中校长时“把‘草舍学堂’建设成‘书香学府’”的气魄和智慧,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办好优质高中教育,解决优质生源外流”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投资8.9985亿元建设东山一中新校区,于2021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芗城区以“学党史、开新局”为动力,增学位、提质量、优服务,让“有温度的教育”深入人心。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市人社局坚持并不断丰富考试招录、扩岗招聘、直播送岗等常态化工作,更在鼓励自主创业、发展新就业形态、强化政策保障等服务群众环节不断推陈出新,
市民政局会同卫健委、医保局开展实地调研10余次,并于今年5月联合卫健、医保等6部门制定印发《漳州市医养结合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全国首创建立关口前移科室、开通医保延伸端口、建设医养结合床位等创新政策。
停车难、停车乱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顽瘴痼疾”,也是广大群众的烦心事、愁心事。
龙海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针对城区西湖路和面炙街马路市场存在占道经营、卫生脏乱、设施老旧、堵塞交通等顽疾,秉持节约就近原则,将废旧厂房改造再利用,高标准建成嗨马西湖农贸市场;通过政策宣讲、发放搬迁预报名通知书、现场摇号抽签,实现稳定和谐搬迁。
云霄县云陵镇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创新融合本土夜间文化和多种文娱消费模式,与推进棚户区改造、打造便民服务圈等实际问题结合,投资3.6亿元新建安置房292套及零售商业店面56间,打造云霄县首个庙会夜市文化街区。
漳州市委老干部局着重解决市老年大学入学“一座难求”问题,对老年大学软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今年新增10个热门课程,学位规模从2500人扩充到4000人,并免去晨练班、闽南语方言研究等班级(学会)的收费,面向全社会开放,让今年秋季报名的3084位老年人都有学上。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教育局聚焦群众关切的“有学上”“上好学”问题,多措并举拓展优质教育覆盖面。
市计生协会从计生特殊家庭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方面问题入手,通过开展志愿者帮扶活动、办理住院护理险、购买社工服务等方式,不断提高计生特殊家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交房(地)即交证”是漳州市自然资源局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的服务事项。
漳州交通集团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低碳、优质的“达达通”公共自行车(电单车)绿色出行服务。
芗城区委、区政府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已投入6.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61个,今年还将改造38个,可惠及3.8万户居民。
“六比一看”竞赛以来,高新区今年共完成征地3257.92亩,拆迁15.77万平方米;安置房屋3875套,面积42.5万平方米,解决2112户38.96万平方米的产权面积。
今年来,市城管局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用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瞄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主动与银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提供贷款、优先选聘等服务,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难、创业难等“急难愁盼”问题。
市交通局聚焦群众“出行难”问题,着力补齐短板、综合施策,“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80公里,危病桥改造16座,直接受惠群众42.5万人,其中建成长泰区林丰线X522路线里程长约8.1公里,打通了产业兴旺的“交通经络”;建成华安县县道湖仙线X590全长7公里,服务全乡8个村7000多人,打通了群众出行的“幸福路”、致富的“快车道”;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活动,2021年南靖县、东山县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受到省交通厅好评,形成了“交通服务乡村振兴、农路串联经济命脉”的先进典范。
多年来,平和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为指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市委党建办、乡村振兴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建立“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联”联动工作机制,认真梳理全市乡村振兴94个重点村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应资源需求组织发动100个市直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确定3年共建周期,实行“一月一报送,一季一走访”制度,确保“联动”又“连心”。
漳州市房产交易中心以推进网签备案“一趟不用跑”作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举措,推动服务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针对我市农村一些地方典型零散、整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工作,在全市策划打造36条“串点连线成片”线路,涵盖54个乡镇121个行政村,每条线路都策划生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项目,2021年度共实施项目46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6.7亿元。
漳州市科技局创新运用“工业+”理念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百企千村工程,把源于服务农业的科技特派员拓展至二、三产业,让创新动能从田间地头拓展到企业车间。
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百姓关切,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带动效应,创新地理标志运用和推广方式,实现地标产业一、二、三产延伸发展。全市地理标志商标数量达到147件,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委台港澳办认真发挥单位职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深入基层调研、多渠道倾听台胞心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方位优化服务,推动全市建立解决台胞台商诉求责任清单,开设台胞医保、税收等服务专窗,开展“互联网+漳台交流”,推广“金服云”台胞金融服务平台,出台鼓励台湾人才来漳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让台胞在漳创业有地方、就业有岗位、办事有专窗、交流有平台、权益有保障、生活有奔头;进一步提升了台胞在漳州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激发了台胞共建“第一家园”热情。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天福医院项目被漳浦县列为深化浦台合作、服务台胞台企的典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相关单位主动靠前,贴心服务,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急群众所急,聚焦“停车难”的城市治理难题,为解决漳州老城区规划滞后、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僵尸车”长期占用车道,市民出行停车一位难求等痛点、堵点,漳州智慧停车项目借助新兴技术创新了城市停车数字化治理模式。
龙文区推出“e企通”政企服务平台,企业在手机上像网购一样轻松下单,后台“专人接单、限时办理、有问必答”,让企业少跑腿快办事,政府服务更高效。
高龄、孤寡台胞基本生活困难,病残台胞医疗负担沉重等问题,不仅是台胞的操心事,更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的事。
在2021年9月全省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现场会上省、市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岩溪镇做法,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岩溪镇乡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新华社《内参选编》34期刊发“八不”法。
2021年9月10日福建新一轮本土疫情暴发后,全市设置17个定点医院及58个医学隔离观察点,医废垃圾量成倍增长,收运处置压力骤增。面对严峻考验,漳州城投集团扛起国企担当之责,逆行死守防疫重点关卡。
创新“春蕾安全员”机制,打造主动保护困境儿童的“漳州模式”。建立一支以检察机关为主导,以基层妇联主席、儿童主任为主体,覆盖全部村(社区)基层组织的春蕾安全员队伍,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近在身边的保护救助。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杜绝“往返跑”,在全市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服务,建立审批事项否决逐级快速上报机制。
为破解华安经济开发区没有审批权限,多年来企业须到距51公里的县城办事的难题,回应企业诉求,优化营商环境,10月11日,县委县政府成立华安经济开发区便企服务中心,在全市首推县管开发区审批服务“区内事区内办”新模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古雷开发区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惠台暖企”,全力打造两岸石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随着11月1日首批4300吨乙烯单体正式销往台湾,古雷石化园区正式实现对台产品销售,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融合。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漳州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按照“一县一规划、一镇一方案、一村(自然村)一设计”的原则,梯次推进龙海、长泰、诏安、东山等县(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
漳州法院率先在全省创新劳动争议全链条解纷模式,该模式获评福建法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精品项目。
自9月份省内疫情发生以来,漳州市医院党委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行动,科学部署,精准防控,尽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外支援、核酸检测、院内防控等各项工作。
诏安县南门塘北门塘作为曾经老城区的“黄金地带”,由于年久失修,集纳周边生活污水,塘水浑浊、塘岸违建,成为群众多年来的“心病”。
为了打赢9月份这场疫情防控歼灭战,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坚强领导下,全市公安闻令而动、逆行向前,用热血和奉献践行着“人民的保护神”的铿锵誓言!
“五户联保”是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创新推出的网格化管理机制。该制度通过科学划分联保单元,按1名联保长包领5户的方式,建立起镇、村、村小组和联保长四级主体责任制,形成“人人参与,户户堡垒”的疫情防控体系。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漳州市司法局联合市公证处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坐等领证”工作模式,致力于提升公证服务质效,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
南靖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秉承加强数字南靖建设,以数字赋能增效,投资6654万元打造“智慧南靖”项目。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组织部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